一、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一)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山西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选择
长期以来,山西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的问题严重,致使资源型产业在全省经济中比重比较大、抗风险能力薄弱。加强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发展山西的高端制造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型产业,进而改变山西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初级化的问题,降低资源型产业在全省经济的比重,促进山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
(二)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是扩大山西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必要途径
加强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省内省外多个市场、多种资源,使区域交通物流更加便捷,区域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区域贸易投资往来更加密切,协同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生态环保、旅游文化、社会服务等合作更加协调,从而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扩大开放型新局面。
二、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一)山西拥有区域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山西作为我国中部欠发达省份,东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山东,西靠西部大开发前沿省份陕西,北接京津冀经济带与环渤海地区相邻,南与中原经济带河南相邻、跨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相望,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独特地理优势。
(二)山西拥有区域经济合作的自然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及生产要素禀赋的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提。与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相比,山西拥有储量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红石、冶金用白云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13种。
(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首先,中部崛起战略政策的实施为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必将促进山西与周边地区开展深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其次,山西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范围的“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加强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山西与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分析
(一)充分发挥各地区政府主导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
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等合作机制,打破山西与周边地区行政区划壁垒,从而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争取在资源共享、要素互动、利益共赢、风险共担、政策普惠等合作模式上率先试点示范,推动山西与周边地区产业、交通、贸易投资、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加快推动区域合作进程。
(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统一协调解决区内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市或单一部门不能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整合有关区内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保证政策的统一和政令的畅通。要以市场为导向,铲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在区域内统一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加强工商、质监、物价、食品药品监管、检疫、税务等部门的合作,为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四、山西与周边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山西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路径
1、在产业合作方面,加强与京津地区的联动,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的优化配置。打造跨省煤-焦-钢产业链,延伸我省煤焦行业的产业链条;加强与河北省在煤炭、电力、石化、煤层气、煤制气等能源产品方面的项目共建合作和产销合作;依托河北省在医药、饮料产业领域较强的实力和山西省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共建医药园区和食品加工园区,开展跨区域销售合作及品牌推广。
2、在能源合作方面,与京津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推进面向京津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在煤化工、煤炭金融、煤炭会展和煤炭科技教育等产业的合作,在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3、在产品销售合作方面,举办山西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组织山西企业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扩大山西名优特产品北京展示中心展示规模,推动山西品牌产品进入北京燕莎、非油采购和华润万家、物美等天津连锁采供系统。
4、在环境保护合作方面,建立区域生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支持,与京津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技术交流,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水资源涵养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
5、在旅游产业合作方面,共同制定旅游联合发展战略,策划和推广精品旅游线路,组织各市旅游局、各景区、旅行社积极参加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东亚(辽宁)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展会,与北京、天津、河北建立旅游质检协作和旅游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管理和服务共享,把山西打造为京津冀的后花园。
(二)加强山西与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路径分析
1、晋豫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为“政府主导下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尽管山西与中原经济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良好,但晋豫之间存在着依靠民间力量无法消除的行政壁垒、资源纠纷、合作进展缓慢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协商出台相应政策来指导两省经济合作的开展。因此,将晋豫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定位为“政府主导下的点线面合作模式”。即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点及线,由线带面,从深化局部地区经济合作开始,逐渐发展至全省范围。
2、深化旅游产业合作
从晋豫两省共享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入手,着力开发以太行山为主题的太行山水游、太行红色旅游和以黄河为主题的黄河观光游、黄河文化游等旅游品牌,从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业务类型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着手考虑,将两省共享旅游资源打造成为两省旅游合作的亮点。
3、以旅游产业为基础发展交通、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产业有明显的辐射带动效应。比如: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便捷的交通条件,合作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促进两省交通运输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会带动两省商贸、物流等行业的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采摘等新兴的旅游项目将会推动两省农业方面的交流;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将有利于两省制造业的发展。
4、进一步拓宽农业、工业等产业合作领域
依据两省在资源赋存状况、经济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实施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培育多领域、全方位的产业合作机制。农业方面,充分利用河南粮食生产大省和山西“小杂粮王国”的农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两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跨省收购、联合和对接;工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合力建立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作有序的重点工业园区,提高两省共同资源的合作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增强两省工业活力。
(三)加强山西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合作路径
1、共建共享区域基础设施
围绕区域支撑产业发展,加大在交通、能源、电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力度,围绕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构建合作、共赢、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2、进行区域市场的整合
为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共构黄河金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共构区域市场秩序和市场信用,推动黄河金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联合建设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规模不等、层次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市场体系。
3、加速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要立足全区去考虑产业的布局,考虑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长。优化区域内产业的布局,突出特色性,实现差异发展。结合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各城市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自身特点,重点培养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电力及煤和煤化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产业。
4、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加快构建黄河金三角旅游联盟
围绕促进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临汾、运城、三门峡和渭南等中心城市为主体,培育金三角城市群,塑造“金三角”区域新形象。弘扬中华根祖文化、黄河文化,促进区域合作,共创区域产业品牌。以自然、人文为主线,以交通为纽带,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使金三角城市群成为全国旅游的主要集散地和国内外游客娱乐、休闲、观赏、购物的乐园。
(四)加强山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城市的区域合作路径
1、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旅游产业一体化
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互补性强, 要树立“大旅游、大联合、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 积极主动加强沟通协作, 促进共赢发展。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新丝绸之路旅游相互合作、增强整体吸引力的重要立足点。山西省要依托大西高铁,大力培育特色旅游板块, 在新丝绸之路旅游整体形象下充分彰显个性, 做到和而不同, 避免旅游产业同质竞争,建立多省旅游联盟。
2、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山西现代物流业发展
山西应抓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大力推动传统物流服务转型升级,提升现代物流业的专业化与社会化水平。应当重视引导和促进物流企业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步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3、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
山西要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要借助各种平台,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各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加强山西与各省区交流合作,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将加速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和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