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红色文化资源条件和面临形势
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山西是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山西是黄河以北地区创建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最早的省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是国共合作示范区、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心、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和干部输送基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山西是全国最早试办初级社的省份和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山西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和集体,催生出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和先进典型。全省现存不同时期党史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居、重大战役遗址和重大纪念设施等3400余处,分散收藏于各级单位与个人手中的各类文献与其他可移动红色文物不可胜数。诞生于山西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一大批震撼人心、流传久远的红色文艺作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山西留下的大量珍贵诗文等,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篇章。
红色文化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红色文化是全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山西红色文化长期以来激励着山西人民艰苦奋斗、奋发进取,既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又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我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一批红色文化史料征编成果,建成一批红色文化纪念设施和旅游景点,组织开展了弘扬红色文化的各类活动,创作展演了一批红色文艺作品。同时,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太行、吕梁等边远、贫困山区,点多面广、保护开发难度大,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规划,基础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影响,许多重要遗址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大量红色文物散落民间,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氛围尚未形成,这些都与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的地位还不够相称。按照中央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工作任务艰巨,必须抓紧推进。
二、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为根本目的,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红色遗址遗迹、红色建筑设施、红色历史文物等保护,加强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与理论研究,加强红色文化精品创作,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进一步挖掘、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使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融入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加强作风建设,在三晋大地更好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激励全省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二)总体要求。
1.导向正确、价值引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将弘扬革命传统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激励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政治本色,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党史、知党史、感党恩,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人心,使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入心入脑、代代相传。
2.尊重历史、原真保护。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与修复,通过文物、展品“讲述”历史,避免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过度包装与夸张宣传,做到朴素实用、功能完善、真情动人,吸引更多人主动亲近红色印迹、深刻感念红色历史、自觉传承红色文化。
3.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综合考虑思想内涵、历史意义、文物(旅游)价值、艺术定位等因素,做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区域城乡规划以及交通、环保、旅游、文物、文化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农业、民俗建筑、能源工业、黄河风情等领域的开发融合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产品和品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创新协作、健全机制。理顺和健全红色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地域间的互联互动,鼓励跨领域、跨区域进行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提升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助红色文化建设,增强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着力打造以“八路军故乡”“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共和国能源基地”为重点的红色名片,以太行山、吕梁山为重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区,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和政策保障三个机制,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理论研究、开发利用、精品创作、宣传教育五大任务,建成一批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规划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打造一批红色文艺精品力作、创建一批弘扬红色文化工作品牌,助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凝聚党心民心,增强全省人民文化自信,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山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在全国的影响力。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整理保护
(一)摸清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底数。
各市、县(市、区)对当地红色文献、资料、实物、遗迹和文艺作品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分类,系统管理,形成完整、准确、生动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完善红色资源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制度,建立实物和电子档案,形成省、市、县三级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做好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二)整理保护红色文献。
加强对红色文献以及回忆录、口述史、传记故事等收集整理,建立“红色文化记忆”专题资料库。注重原真性保护,对破损的重要原始文献,参照古籍保护标准进行修复、保管和数字化。加强红色档案的开发与挖掘,出版一批红色档案资料。
(三)修缮保护重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
将红色文化遗址建设保护纳入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保留历史原貌和“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的思路,科学有序推进革命遗址(旧址)、著名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召开地等的保护性修缮,重视代表性工业遗址保护开发。对尚未设立纪念碑(馆)的遗址遗迹,统一设置永久性保护标识,备案建档。
(四)建设保护重点革命纪念设施。
统筹规划著名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纪念碑(馆)、陵园、革命题材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设施的保护建设。建立纪念设施运转保障机制,及时进行修缮维护,免费向公众开放。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对红色纪念设施重建、改造、迁建等要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审批管理。
(五)管理保护可移动红色文物。
对红色文化遗存,特别是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实物用品等进行评估、认定和保护。加大征集力度,将新发现或认定的可移动红色文物纳入保护范围,明确管护要求。对群众自愿捐献或许可使用的红色文化资源,由县级以上职能部门集中保存、妥善使用。
(六)建设红色文化重点保护区。
在全面推进红色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围绕八路军总部活动区和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等区域,由主要所在(发生)地市级政府牵头,制定重点区域集中保护规划,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开展整体性发掘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红色历史风貌和文化生态得到较好保护。
四、深化山西红色文化研究
(一)整合红色文化研究资源。
依托各级党史办、党校与山西大学、大同大学、长治学院、吕梁学院等高等院校组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形成以发掘史料价值、提炼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为重点的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红色文化研究体系。
(二)深化红色文化重大课题研究。
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立足山西独特红色文化资源,围绕重大课题、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确定一批重点课题,运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提炼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特质,诠释我省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深刻内涵、主要特色、历史地位、现实意义、传承途径等,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打造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山西品牌。
(三)挖掘山西红色精神。
重点深化党领导山西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斗历史的研究,八路军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成长壮大历史的研究,三大根据地建设发展历史的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宝贵经验和红色精神的研究,革命先烈、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的研究,深刻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永跟党走的坚定信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信念,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勇往直前、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等精神内涵,提炼升华山西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价值。
(四)发挥红色文化对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加强我省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廉政建设等丰富实践的史料挖掘,对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司法制度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等进行梳理与研究,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完善党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思想理论,充分发挥我省红色文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同时,助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五、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
(一)丰富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供给。
加强红色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推广。围绕红色景区文化主题,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适销对路的红色文化纪念品、工艺品、旅游食品,提高红色文化创意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建立红色产品售服中心。在城市地图、旅游交通图、电话号簿、街道路标、公益广告标牌、日历等产品中嵌入红色文化内容。
(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
按照精神内涵为重、社会效益为先的思路,立足地方特色,结合群众需求,开发一批红色电子图书、旅游读本、音像制品等集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特色产品,创作生产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艺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实施“互联网+”战略,鼓励开发以我省红色资源为题材背景,适用于移动客户端传播的动漫、游戏、广告、故事等老少咸宜的文化产品。
(三)促进红色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会展、演艺、影视、传统手工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红色主题婚庆服务、青少年红色体验教育、老区写生采风以及针对老年人的红色主题旅游等活动,建设改造红色文化主题酒店、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等。精心打造“武乡八路军文化节”等红色节庆品牌,增强山西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发展实景剧类演艺产业,引导带动武乡秧歌、左权民歌以及老区工艺美术等具有红色底蕴的文化品牌创新发展。
(四)打造重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依托全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和主要交通干道,统筹规划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适合团体游与自驾游的精品线路。加强产品创新,丰富体验活动,提高红色旅游项目的参与性,结合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特色品牌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对沿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和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等重点旅游线路进行资源整合,依托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太行和太岳抗日根据地以及大寨、西沟、右玉、大泉山等红色文化符号,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名山、名关、名镇、名村和名街等。
(五)开发建设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
针对我省革命老区多为边远贫困区的实际情况,围绕到2020年革命老区“脱贫摘帽”目标,发挥“红色文化+旅游”稳增长、调结构、减贫困、惠民生的积极作用,将精准扶贫要求和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旅游开发,注重“民间参与,百姓受益”,开展“当一天八路军、做一次支前模范”等体验式旅游活动,结合实施交通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等,将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开发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区。
(六)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古色等文化一体开发。
促进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古堡大院旅游、煤炭开采旅游等项目融合发展,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持续提升红色旅游的整体实力和对革命老区发展的综合带动能力。加强对红色遗迹的发掘保护和修缮利用,充实展品内容、改良展陈方式、增强体验感受,打造以红色景点沿线文物旅游、乡村旅游为支撑的重点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七)推动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协作开发。
依托重点文物场馆和基地建设,实施省际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式开发,实现吕梁山和管涔山与陕西、内蒙,太行山和五台山与河北、河南,中条山与河南联动,构建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核心的区域性红色文化品牌。
六、加强红色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一)繁荣红色文艺创作生产。
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文艺创作演出团体深入红色文化重点区域体验生活和采风编创,以红色遗址遗迹、红色建筑设施、红色历史文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等为主题,新创改编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戏剧、影视等红色文艺作品,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艺教材”。将红色文化重点图文、音像资料编辑成套、整理成集,形成覆盖全面、受众广泛的山西红色文化宣传资源库。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做好红色主题美术创作与展览,办好“中国梦•太行魂”优秀美术作品双年展和山西省革命老区美术采风写生作品展。
(二)开展“百部红色文化精品”创作活动。
围绕2016年建党95周年和红军东征80周年,2017年召开党的十九大、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节点,以“铭记党恩情,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传承弘扬爱党爱国、奉献牺牲、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等精神为主旨,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生产一批凸显地域特色、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红色文学作品、图书典籍、舞台剧目、影视作品、美术与工艺美术作品以及网络文艺精品。
(三)做好红色文艺精品宣传推广。
立足山西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广泛开展宣传推广,通过展演、展映、展播、展览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形成声势、营造氛围,让山西红色故事唱响全国。以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开展红色文艺作品下基层活动,使山西红色文艺作品扎根基层、贯通地气、深入人心。
七、大力宣传弘扬红色文化
(一)多渠道开展红色文化宣传。
在主流媒体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栏专题,通过新闻报道、理论研究、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及时报道党史理论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新动态、新事件、新成果,推介和评论新创红色题材理论著作、文艺作品、书画展览等。利用重大节庆日以及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相关活动。在广场、车站、机场、景点等人流密集区域宣讲红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传播红色文化,营造全社会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将弘扬红色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实各级红色纪念馆、展览馆的收藏内容,提升展陈水平,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红色图书、摄影、书画艺术展等主题文化活动,在公益讲座中增加红色文化专题内容。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从业人员红色文化专项培训。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加大红色文化资源比重,完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
(三)将弘扬红色文化与“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结合起来。
选派业务骨干深入基层进行红色文艺节目辅导,通过举办红色文艺演出、展览展示、图书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打造一批群众性红色文化特色项目,开展红色文艺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进家庭“六进”工作。引导更多群众在共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的同时,认知、感受和参与红色文化建设。
(四)创新红色文化网络宣传模式。
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建设,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建立红色文献资源数字传播体系。发挥网络媒体优势,有针对性地投放红色主题公益广告、宣讲红色故事、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公益活动和知识竞赛,吸引公众走近红色文化、了解红色历史。鼓励高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开办红色主题网站,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借助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网上传播内容。
(五)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品牌。
面向青少年、社会公众、党政干部等不同群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打造一批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为主要功能的红色文化教研基地。因地制宜对重点教育基地进行合理改造,运用现代展陈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事件,强化思想教育功能。
(六)加强红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相关单位党组织建设,按照红色文化资源属性进行分级分类,选好配强各场馆、基地和中心领导班子,保障管理员、专业技术员、讲解员的待遇。建立红色文化专家数据库。通过课题研究、交流学者等方式,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保护管理、传播推广人才。借鉴青年志愿者服务模式,健全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常态机制。使红色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互促进,组织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红色文化精神宣讲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拥护者、传播者、捍卫者。
八、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山西省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领导组,设立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对全省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协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建立相应机构,切实把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健全保障机制。
推动出台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地方性法规。将相关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整合、陈列布展以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将红色文化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本目录。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重点市、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和支持红色文化资源较多的市、县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创造经验,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红色文化精神提炼、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开发等方面走出成功路子,成为带动全省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先进典型。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建立科学有效的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取得突出成绩的地方和单位要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