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型省份;产业链;创新链
一、山西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
资源型经济对科技创新具有“挤出效应”。第一,资源部门的强化发展,尤其是资源价格趋高时,资源部门唾手可得的“横财”能够在短期快速促进GDP的增长,引起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资源部门的过度集中,采掘业比例迅速提升,直接或间接地挤出了科技创新。第二,创新要素在部门间的非均衡配置以及不同创新性要素之间的非匹配现象,降低了创新产出效率。第三,资源部门产品具有同质性,创新多为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的工艺创新,其社会效益高于企业主能够获取的经济效益;制造业部门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直接为企业主带来经济利益,创新特征的差异,降低了资源型区域企业的创新动力和企业对创新的吸收能力,弱化了其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第四,资源依赖形成的“资源文化”恶化了区域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体制、创新文化缺失。
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因为“挤出效应”的存在,科技创新相对滞后。第一,山西科技创新投入总体偏少。单从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看,多年来滞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1年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为0.53%,落后全国0.42个百分点;到2012年,山西为1.09%,落后全国0.89个百分点。第二,山西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低。山西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均在1%以下,且从变化趋势看,总体下降;山西科技活动产出指数2007年为13.71%,与全国相差32.4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倒数第2位;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9.47个百分点。第三,山西科技创新产业化滞后。从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看,2006年山西在全国居第28位,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保持第21位。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2007年为23.16%,不及全国水平一半,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倒数第2位;2013年山西为29.25%,排28位。第四,山西科技创新环境较差。山西创新环境排名从2006年的全国第10位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第27位。山西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持续低于全国水平,处于中下游位置。
二、山西创新驱动战略重点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山西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必须置于国家总体战略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思想,加快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紧密结合山西转型发展和综改试验区建设,以创新型省份建设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为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结合,更加注重人才、资金、资本等创新性要素的匹配与有效配置,更加注重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内生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城建设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加快山西创新驱动步伐。
以“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为核心,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互动发展为依托,选择煤基产业和非煤产业两类潜力产业,优先突破链式、模块、星状等三个层次关键技术,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带动要素结构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创新利益调控和激励、创新风险防控、创新环境改善机制,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以及对创新的吸收能力,逐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转移中心和服务体系、官产学研新模式、跨区域技术联盟构建为手段,加快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投贷联动与风险防控实现融资对接,以差异化金融服务提升资金利用效率,以良性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支持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构建多方合力、一体化运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科技、经济、金融一体化步伐。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城高地建设,实现其全方位创新平台、产业链条式服务中心、多功能智慧城市、创新型山西辐射源等四大功能,推动山西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最终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投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左右;创新产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专利申请数、授权数、每万人科技论文数显著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本积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化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技术市场实现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等显著提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环境显著改善,官产学研组织完善,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三、山西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点任务
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十三五”时期,“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煤基产业与非煤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与创新链良性互动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提升。基于工业部门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市场前景预测,选择重点产业,优先支持重点产业中链式、模块、星状三类技术突破。煤基产业创新链是山西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的突破口,培育重点是在煤炭产业的上下游进行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产业的附加值;煤炭产业向上游延伸主要包括煤层气产业、煤机装备产业,向下游延伸主要包括煤化工产业、煤电产业、煤焦化、新材料产业、富碳农业等。非煤产业是山西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发展的转向,非煤产业创新链培育重点: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链、新能源产业创新链、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链、节能环保产业创新链、食品加工产业创新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培育重点产业创新链的重要举措: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吸引产业在山西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重点扶持产业;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确定重大科技专项;以市场招投标机制为手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成果共享为目标完善产业链。
发挥科技创新城高地效应,引领全省创新发展。将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区、煤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重点工作包括四方面。一是搭建创新平台:通过引智、引资、引技术和引项目,集聚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将科技城打造成为综合性研发基地和全方位立体式创新平台。二是提供创新服务:通过构建完整的科研链、生产链、技术链,服务链,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条龙”链条式服务,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产业升级链条式服务中心。三是营造创新环境:寓科技创新于城市发展,使文化与科技水乳交融,致力于智慧炭谷和低碳绿城的发展目标,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多种功能交叉的新型智慧城市。四是释放创新效应: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创新型山西建设的驱动器和辐射源。
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与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十三五”期间,山西企业以绿色创新为方向,实现低碳、绿色、清洁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纵向协同创新;以官产学研为合作模式,实现政府支持下的企业、研究机构、高校之间的横向协同创新,激活山西区域创新体系内所有创新主体的潜力,使之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动力源。通过创新保险制度、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动态创新奖励制等,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减少企业外溢效应,弥补企业创新外部性,保障企业创新获取的利润,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企业家队伍、建立区域创新人才储备池、建立健全创新要素市场,为企业创新提供创新性要素和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创新的能力。加强对企业创新项目指导、建立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制度、以环境规制引导企业技术需求,引导企业生产创新产品,激励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化水平,增强企业对创新成果的需求和转化能力。
实施技术转移工程,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是实现创新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创新需求的重要环节;明晰科技成果产权,提高企业技术转移的承接能力,拓宽企业技术转移融资渠道,培育科技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煤基产业创新链、非煤产业创新链,建立相互关联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优惠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以体制创新引导官产学研合作新路径,推动产学研从源头上合作,创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实施的创新构架。积极加入或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共享科技资源,减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推动信息、资金、人才、成果、技术等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供给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投贷联动,搭建融资对接平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创业投资体系;银企合作,开展对口科技金融服务;鼓励中小企业抱团融资;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多方合力,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企业、银行和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机制,设立“风险池基金”。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纵向上,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对不同发展阶段实现不同的税率和资金投入计划;横向上,以产业间分工和联动为核心,实行不同的投资和担保计划;根据不同属性的科技计划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根据产业集群的地理性、专业性优势,进行批量化处理,建立产业集群专项服务资金。以高新区和科技城为中心辐射点,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借助中小板、新三板上市机会,培育优势创新项目,促进股权流动。依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健全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建立科技型企业标准数据库,扩大信息交流平台服务范围;构建技术评估体系,促进资本和项目对接,改善金融设生态环境。
四、山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保障措施
优化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改善硬环境主要为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等。改善软环境则包括健全的市场(包括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市场)体系、完善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建设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一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二要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联盟;三要建立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四要建立信息发布平台;五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建立创新人才“引留”机制。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坚持把发现、培育、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城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科技人才分配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大力度创业资金扶持。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发展激励。
加强资金支持力度、构建优质政策服务体系。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用于科研创新活动。以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核心,围绕落商、安商、富商,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事项,拓展服务领域,下放审批权限,建立高效、快捷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为投资者营造优良的投资服务环境。
建立产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心)、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完善,通过研发机构、高校、企业联合,突破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出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