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状况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优化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青少年充分享有发展权利和更多更好改革和发展成果,促进青少年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创了青少年事业新局面,圆满完成了青少年“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我省常住人口为3664万人,其中6-34岁青少年人口为156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8%。在全省青少年中,男性人口为805.8万人,占51.4%,女性人口为760.6万人,占48.6%。总体来看,青少年流动加强,结构趋于复杂化,思想更加多元化;不同的青少年个体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上都各不相同;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的差异;青少年价值行为趋向分化的趋势日渐显著。青少年群体呈现出“个性、多元、流动、开放”的特点。
(二)“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1、青少年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团日活动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系列活动,深入基层宣讲传统文化,开展“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寻找最美好青年”、 “青春家园”建设等富有特色的主体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实现中国梦成为青少年的共同理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突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项目有序进行,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寄宿生为小学700元/生年,初中900元/生年),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参加中考的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保持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4%;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布局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提升;适龄青少年受教育面扩大,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取得进展,教育格局更加合理。
2、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取得新进展。实施 “万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选培带计划” ,推选11922名带头人,引导和扶持他们发展专业合作社,推广实用技术;开展“山西青年创业奖”评选活动,通过观念引导、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政策扶持、阵地建设等措施,为创业青年营造良好环境,努力培育更多的创业青年领袖;出台了“七补一贷”政策,重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促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实施,仅2014年就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248个。青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得到切实帮助。
3、青少年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山西青年生态环保行动,青年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新增绿化带面积不断增加,并成立山西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联盟,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创新“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成立全国首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络室”,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4、青少年权益保护更加深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分类、分部门对全省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和初中毕业未继续升学青少年进行了摸底排查,在全省119个县(市、区)都开展了县级地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推广工作;命名了158家对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为山西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组建社工队伍1719人,进一步贴近青少年开展服务和帮助;1235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加完备,采用互联网、手机、电话等形式,围绕青少年权益工作重点领域,为青少年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帮助121929人次。
(三)“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山西省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立足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的新要求,我省青少年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也承载着新的使命和任务。
1、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我省资源型经济亟待转型的形势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并实施“六大发展”、“三个突破”、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等战略举措,为我省加快发展明确了思路、方向和路径。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借势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转型发展时代背景为青少年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成为青少年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环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特别是新媒体工具迅猛而全面渗透进青少年的学习娱乐以及社会交际等各个方面,对青年人的学习模式、生存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人生轨迹。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引导、拓展青少年事业发展空间,以更广阔、更前瞻的视野引领青少年事业发展方向,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
3、多元化时代的新需求。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新一代青少年,已经不仅是未来的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不仅是传承的力量,更是变革的力量。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时代变迁的特征,他们能以现代化、国际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关注世界的各种新变化,不盲从、不狂热,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多元的社会给他们提供了多样选择的机会。多元化的时代造就了多元化的青少年群体,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群体青少年的不同需求。青少年事业的发展必须关注青少年发展的新特点,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
总体来看,尽管“十二五”期间山西青少年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山西青少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还需引起全社会的更为广泛的关注;青年创业的能力和热情有待提高;青少年参与融合的途径和方式还需要深化拓展;新媒体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亟需加强;青少年维权及犯罪预防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这些都决定了新时期必须加强统筹、增加投入、全面规划,进一步推进山西青少年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个发展”新理念,切实把广大青少年更加广泛地组织起来,自觉以新的发展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按照省委十届七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全面优化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发展环境,引导广大青少年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在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全面成长,贡献青春。
(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省青少年发展的工作方针是: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促进青少年优先发展;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促进青少年自主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促进青少年整体发展。
1、坚持以发展为核心,促进青少年优先发展
紧扣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主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将社会发展与青少年发展、社会优势与青少年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投入,优先建设公共资源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发展。
2、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促进青少年自主发展
充分发挥各类青少年工作组织的育人职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青少年教育制度和体制机制。关心每一个青少年,在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自主发展需求的同时,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和造就品德优良、素质全面,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和能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青少年。
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促进青少年整体发展
确立政府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青少年发展的科学规划、体系构建、环境优化和资源整合,要将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教育、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维权和预防犯罪作为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六个优先领域,教育引导和组织动员山西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山西转型发展,实现山西青少年发展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此促进山西青少年的整体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青少年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青少年充分享有发展权利,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推动青少年创新创业,加强青少年社会融合,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引导青少年充分利用新媒体,促进和保障青少年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山西青少年事业发展水平居中部地区前列。
——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青少年知识、技能全面发展的成才理念,加大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化发展,关心帮助弱势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保障青少年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整体的教育水平。
——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制定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制度和措施,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青少年提高心理调节、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青少年塑造人格、开发智力、培养情商。
——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总揽,加快建设务实高效的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对接有效的综合平台,引导青年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观念,全方位帮扶青年创新创业和就业。
——服务青少年融合社会,搭建青少年社会参与平台,开展各类青少年交流合作活动,推动青少年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培养青少年社会竞争力。
——围绕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对青少年的服务力和影响力这一目标,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全媒体手段,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进一步落实各项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优化青少年维权环境,畅通青少年利益协调渠道,有序反映青少年普遍性诉求,提高青少年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青少年全面成长成才的发展空间
1、引领青少年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
要把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引导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同时要开展面向各领域青少年的典型选树活动,汇聚向上向善的榜样力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拓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继续开展团组织、少先队主题纪念活动,深化“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系列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各种重大事件,举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庆祝、纪念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接受。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家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课堂,要加强以诚实守信和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把诚信和孝道一代一代传下去。社区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家庭和社区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青少年受教育水平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到2018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基本符合《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小学之间、初中之间办学条件大致相当;所有学校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设备优质资源班班通”;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内城乡校际差距基本消除,学校和社会对县级政府教育管理的满意度达85%以上。同时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备,实现学校布局、师资配备均衡化,把教师交流、学生均衡编班、管理模式改革、优质高中指标分解到薄弱学校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到2020年,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县域内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以上。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牢牢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培养模式,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平权利。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财政保障体系和学区招生计划中,在学籍管理、招生升学、评选优秀等方面落实同城待遇,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利。
加快扩大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建立起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一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做好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技能培训,培养大批适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加大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青少年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优化青年人力资源结构,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拓展深化职业青年“五小”创新活动,打造“青创先锋”品牌,加强“青创先锋”人才库建设,采取“青创先锋+企业、+社区、+学校、+媒体”等方式,产生一批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能够转化为产业活动的青年创新成果。继续开展各项科技活动,如航模、无线电以及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等品牌大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各级教育、科技部门和科协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和科普网络的建设,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和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环保、低碳、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逐步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探索开展公民道德素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公共礼仪的教育和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制定具体的社会公德规范,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明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形成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文明风尚。
(二)打造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1、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加强体育锻炼。加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对青少年的开放度和利用率。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普及足、篮、排等集体运动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每个在校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继续在大中学生中推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倡导青少年科学健身。定期举办青少年不同项目的体育运动会,引导激励青少年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逐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
关注生理健康。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加大青春期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力度,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开展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活动,预防青少年吸毒和其他有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加强青少年常见疾病的防治,重点做好青少年肥胖、营养不良、视力低下、手足口疾病等学生常见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强学校学生营养指导,加大对农村青少年营养健康的投入,改善贫困青少年营养状况。
2、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放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位置,创造条件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倡导家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家庭环境中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自我,树立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识,知晓平等诚信的为人处世原则, 培养健全人格。
推动社区青少年心理教育。试点开展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组织精神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各级相关人员、特殊治疗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等共同组成咨询服务队伍,逐步完善咨询服务机制。
3、培养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青少年参与各类闲暇活动。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开发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动漫作品和网络游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文艺、影视作品。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确保青少年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引导青少年科学、健康、合理使用网络。社区、家庭、学校联手共同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加大对沉迷网络的矫治力度。倡导企业、学校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学生作息时间,保障青少年在工作、学习之余享有日均不少于2小时的闲暇时间。
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地。整合现有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青少年学校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推动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三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网络体系。把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全省各市县建设统一规划,加快推进山西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拥有一所功能完善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场所管理。整合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和文化活动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利用景区资源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的红色旅游景区等未成年人校外专项活动场所在科技、体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优势,积极拓展为青少年服务的功能,创造条件向青少年免费开放,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校外活动需求。制定社会力量兴办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服务规范和督导制度,不断优化青少年社会教育环境。
4、提高青少年安全自护能力
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敬畏生命、珍爱生活,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开展学校、社区、家庭等安全教育,定期组织青少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增强青少年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
(三)完善青年创业就业的服务体系
1、完善青年创业机制建设
构建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探索完善服务青年创业的教育培训、项目孵化、资金融通、政策扶持、人文关怀五个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要继续完善深化青年小额贷款机制,加大同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设立面向青年创客专属的金融产品,创新贷款和服务担保方式,针对性地为青年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专业的力量支撑。同时尝试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板等股权交易平台,帮助创业青年以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形式,获得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直接融资。
大力推动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园区和众创空间建设。在现有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大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力度,按照集约化、有特色、高水平的标准,力争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1个富有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创业园区,并出台租金补贴、社保补贴政策,帮助创业者解决场地、租金、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孵化孕育小微企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引领青年创业创新方向。在实施“青年十百千万创新创业项目”、“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选培带计划”、“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等项目时,培育城市青年创业投资联盟、农村青年带头人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一些社会组织,凝聚创业人才,发挥青年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创业的优势,促进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成长,建立并完善移动互联网创业就业帮扶体系,把青年创业打造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力量。
2、健全青年就业机制建设
建立青年就业服务机制。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服务站)、青年创业协会和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网络化、全方位的就业形势动态监控系统和就业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制定和完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的青年就业工作预案,完善青年失业预警体系。规范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畅通失业青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
持续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将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社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规划观念,增强其科学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整体竞争力。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创造公平、有序、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中介服务市场,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探索社区、乡村青年就业援助服务,积极帮助伤残青年、困难青年实现就业。健全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为青年就业和失业者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掌握失业、裁员、欠薪欠保等信息,维护在职青年合法权益。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特别是针对女性青年的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3、完善青年职业培训机制
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龙头作用,以职业院校为基地,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在省、市、县(市、区)三级青年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建设。
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建立规范的青年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抓好新成长劳动力预备制培训、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下岗青工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其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切实提高就业能力。对在职青年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深化实施山西青工技能振兴行动,带动更多青年在重点项目、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刻苦公关。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结合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运用,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四)创新青少年社会融合的发展机制
1、创新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方式
引导青少年主动参与。以志愿行动为基础,结合青少年越来越独立、自主、个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一元化参与的模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健康的主流文化,引发青年的共鸣,凝聚青年的思想,探索构建有助于实现青少年有效参与的体制和机制安排,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一元参与为多元参与、凝固参与为流动参与。针对进城务工青年、“蚁族”、青年自由职业者、网络意见领袖等新兴青年群体,要加强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正能量。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继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青联、学联的主导作用,最广泛地联系广大青少年,将各类青少年团结起来,巩固社会参与融合的人力资源优势。探索更多“国家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品牌项目。充分发挥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的自组织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承接适合共青团组织承担的青少年事务方面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大力推进青少年公益工作的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健全青少年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
2、丰富青少年社会参与的内容
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政治建设。积极开展“全省青少年生存状况大调研”活动,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具体准确依据。认真组织青少年学习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引导青少年理性有序参与社会重大决策,加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与应对。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等活动,提高青少年政治参与的层次,发挥青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在有关青少年的地方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少年组织、青少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鼓励青少年为山西发展建言献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推进青少年参与经济建设。鼓励青少年参与推进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深化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服务安全生产“五个一”工程等工作,推动青年立足岗位建功、争创一流业绩。
引领青少年社会参与。积极搭建平台,为各类青少年公益社会组织提供维系感情、交流经验、反映诉求、完善自我、支持发展等各项服务。广泛整合资源,与各青少年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实现动员方式、管理模式上的优势互补,吸引和鼓励青少年参与和组织公益服务。积极引领青少年参与城市与社区公共事务,打造专业的社工和社区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建设和服务水平。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工作对接,引导青少年每年参加累计不少于26小时的公益活动。
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建设。鼓励青少年践行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以建设青少年绿色基地、种植青春主题林为载体,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继续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组织青少年参与垃圾分类、大气污染防控等环保行动。
推动青少年参与文化建设。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青少年中的继承和发展、东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中外青少年文化比较等重大课题,加强对青少年文化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推动青少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引导广大青少年顺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3、拓宽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渠道
深化青少年志愿服务。作为青少年社会参与的有效载体,青少年志愿服务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要加大力度,形成社会化、多渠道、多专业、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创建信息化志愿服务工作载体,形成志愿服务周期化、常态化和功能化。
加强网络参与引导。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开创新的青少年参与途径,积极构建平台,如网上投票、网上协商对话以及网上民意测验等, 为青少年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地参与社会事务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参与能力的培训,增强社会效能感,强化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意识和行为的水平,使青少年不仅具有持续的社会参与热情,更能在现有体制所允许的参与渠道中充分地、制度化地深层参与社会发展。
4、加大助力脱贫攻坚的力度
实施生产扶贫。通过在贫困村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创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建档立卡贫困青年1万人,带动贫困户开展生产经营,提升青年创业成功率。实施贫困地区青年转移就业行动,发动各级青年企业家提供就业岗位,定向吸纳贫困家庭青年转移就业,每年实现贫困地区贫困青年劳务输出就业4000人。
实施教育扶贫。为贫困学生直接提供资金资助,征集爱心人士与特困学生“一助一”结对,按需提供生活资助,每年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人。组织动员贫困青年到省内各地中职院校参加技能培训,联系企业通过订单式培训,为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青少年提供生活补助。
实施公益扶贫。推动公益志愿团队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结对服务全覆盖,定期进村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改善贫困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构筑引领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新媒体平台
1、充分发挥网络主阵地作用
打造影响青少年的主流网络体系。共青团组织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注重将团属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实现联合、整合和融合,着力打造有特色、成体系、有影响的团属融媒体发展新格局;建好用好互联网队伍,重点建好共青团网评员、网宣员、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青少年好网民4支队伍,动员学校、企业、城市、农村等各领域青年骨干、少先队辅导员、注册青年志愿者等加入网络文明志愿者,打造一支共青团“网军”。其他青少年组织和相关部门、团体也要注重网络平台的建设,特别是要在专业化、特色化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以此吸引、凝聚广大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科学理论,理解社会现实,引领整体互联网环境健康发展。
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导向。利用一些较为成功的网络文化活动和产品,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宣传教育。对于一些网络热点问题,要时时关注,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团体的网站,对网络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要保持足够的重视和敏感,做到反应迅速、及时发声,针对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通过理论解析、背景解读、典型事例分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社会观察方法。
充分服务青少年。大力推进“网上共青团•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加强网上网下深度融合对接,使之成为服务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阵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公益性青少年新媒体应用平台建设,打造适合于青少年学习应用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充分运用公益性专题网站、电子报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服务青少年学习生活、就业创业、交友娱乐,探索利用新媒体引导教育服务青少年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媒体服务青少年项目的支持保障力度,将新媒体平台建设、产品供给、绿色网吧建设等纳入政府文化惠民工程之中,让更多的青少年合理分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健康成长“红利”。
关注青少年需求与诉求。主流网站要加强和青少年线上线下互动,通过互联网将青少年的诉求表达和在现实中的行动要求进行整理汇集,尊重青少年的真实民意表达,客观提炼出青年的利益关注点和现实缺失处,并及时将这种诉求和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解决青少年在网络上表达的诉求。
2、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新媒体
关注青少年舆情信息。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机构,及时了解、关注、处理有苗头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加强正面引导,促进青年理性表达和有序社会参与。同时,倡导社会主流媒体高度关注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成长发展问题,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凝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培养青少年的正确上网习惯。倡导文明上网,引导青少年尽量多为学习和工作使用网络,科学客观控制上网时间,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坚持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学会选择和甄别信息,增强自身的自制能力和鉴别能力。
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网络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将青少年网络教育作为媒介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向青少年传授网络自我保护和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促进家庭和学校共同履行保护和监管义务,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防止他们不当使用网络或登陆非法网站,避免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加上网安全性。
3、净化网络空间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深入推进“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发挥团属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主动维护网络秩序,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深化“青微工程”,提高网络志愿者的舆论引导能力,动员更多的青年加入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青少年争当山西好网民,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唱响“山西青年好声音”。
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制定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在法规中确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原则,明确限制或禁止未成年人浏览的有害信息、不良信息,确立信息分级技术和过滤技术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作用;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者、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运营商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有害信息侵害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明确新媒体的管理部门在履行政府公共职能,净化网络环境,对新媒体内容实施源头管理方面的职责。
加强网络监管。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和网络经营场所监管,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清理整顿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市场,坚决封堵违法违规网络游戏和色情淫秽信息内容,加大处罚力度,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建立二十四小时的严密监控体系,形成严厉打击网络犯罪的态势。
(六)健全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发展机制
1、推动青少年维权法制化进程
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对不同年龄层次、职业、民族、地域的青少年,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性的和普遍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法制宣传的效果。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提高教育实效。深化全省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模拟“两会”等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法制理念,增强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推动《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山西省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健全青少年维权网络。推动各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各成员单位信息共享、个案转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展校园周边安全环境整治、在校学生合法权益维护、净化网络环境和文化市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救助等工作。依托各级律师协会的公益律师,建立基层法律工作室或服务站,及时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
探索青少年司法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和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深化发展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模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批捕、起诉、审判、教育改造、社区矫正等环节,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探索试行违法犯罪青少年信息限制公开制度。
推动完善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省、市级人大和政府在涉及青少年的有关法规规章的立法过程中,要加强与各类青少年组织的协商沟通,着眼于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在制定立法规划、开展论证调研、法案起草及修改过程中,倾听青少年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争取同级人大的支持,围绕青少年法律法规开展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工作,确保各项法律规定执行到位。
2、畅通青少年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建设。借助综治、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职能部门力量开展青少年维权工作,结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依靠共青团、青联、学联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青少年意见,收集和分析青少年愿望和需求,切实把握青少年普遍性的利益诉求,及时形成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诉求提案和调研成果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对于一些青少年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要促使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上去,以议案、提案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逐步建立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青少年诉求的长效机制,有效收集、反映青少年维权需求,畅通青少年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建立青少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事件和典型个案,及时予以正确反映处理。
提升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的核心服务能力。稳定联系专家队伍和志愿团队,面向青少年开展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探索与专业机构共建青少年服务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深化“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试点,探索建立青少年权益专家顾问团队,加强和相关社工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权益工作。
3、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帮扶。深入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台帐和信息平台,着力加强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临界预防工作。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的社区帮教,建立社区矫正机制,加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救助和帮扶。注重开展以禁毒、安全自护等内容为主的专项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防范能力。依托乡村青少年活动站点,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和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行为矫治和心理辅导。
完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完善各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合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重点群体、重点问题以及其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合作机制,重点预防和控制因生活困难、药物滥用和网络结社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把未成年人犯罪占未成年人人口的比例控制在万分之十以下。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实施
1、建立山西省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是本规划的实施主体,负责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本规划的实施。同时也是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快构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既能充分发挥青少年工作相关部门的核心作用,又能形成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面向基层、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工作新格局。
2、形成分工负责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为:省人大内司委、省政协社法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法委、团省委、省少工委、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外事办、省扶贫办、省科协、省总工会、省妇联等。联席会议主任由省委分管青少年工作和省政府联系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团省委,办公室主任由团省委书记兼任。团省委书记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必要时可请省委分管副书记或省政府联系领导召集。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部门的职责分工,具体落实本规划相关内容,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
3、组织体系
各市、县(市、区)、企业、高校及省直单位党委(党组)可参照山西省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的做法,成立各级青少年工作领导协调组织,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青少年工作领导协调组织办公室要做好主动汇报、联络、服务等工作,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
(二)政策支持
1、深化理论研究
依托山西省各高校、各科研单位和青少年相关社会组织,成立山西省青少年研究学会或者研究智库。加强团属院校建设,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致力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专业科研人才队伍。整合研究梯队,突出优秀学术带头人,逐步形成和完善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创新体系,为青少年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青少年事务的专项投入。各级财政应根据青少年事务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青少年事务的重大项目建设,并将专项资金分别纳入相关职能机构的部门预算,并逐年加大。每年从政府发行的彩票基金中,专项划拨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于青少年事务发展。
争取社会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一部分、企业和社会资助一部分,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设立专项的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用于促进青少年事业发展和奖励为青少年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各类从事青少年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及各类公益性青少年教育阵地和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从事青少年事业。
(三)服务保障
1、提升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
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核心作用,提升共青团为青少年服务的能力,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巩固国有企业团建成果,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为重点,创新团组织设置方式,逐步健全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共青团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运用现代手段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团的传统组织体系和工作模式。共青团要发挥好在青联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对学联组织的指导作用和对少先队组织的领导作用,切实巩固共青团在青少年组织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少年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推进青少年社会组织建设,设立青少年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实施青少年社会组织项目激励计划,为青少年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资源和设施的帮助。
2、加强青少年工作队伍建设
积极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青少年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以专兼职团干部为基础,以职业青少年工作者、青少年工作志愿者为补充的青少年工作者队伍;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多层次、专业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以各类青少年工作研究人员为重点,建设一支拥有专门知识、社会工作能力较强的职业青少年工作者队伍;以大中专学生为主体,组织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到基层从事青少年工作,壮大青少年工作志愿者队伍。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召开青少年发展论坛等活动,逐步形成一支专业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创新能力突出的青少年研究队伍,加大对青少年工作的智力支持。
(四)监测评估
1、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
对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合理解释,对青少年社会工作和青少年政策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青少年发展指标实现的过程进行监测,对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国家和地区间比较,对解决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制定青少年工作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将其纳入政府部门统计序列。以此为基础,编撰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白皮书。
2、建立评估体系
通过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提交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根据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各种客观因素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改完善。将系统评估和社会评估相结合,在定期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测评的方式对全省青少年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规划执行情况的年度监测评估报告。在监测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